1.故障:紅窯掉磚。
原因:
(1).窯皮掛得不好;
(2).窯襯鑲砌質量不高或磨薄后未按期更換;
(3).輪帶與墊板磨損嚴重,間隙過大,使筒體徑向變形增大;
(4).簡體中心線不直;
(5).簡體部過熱變形,內壁凹凸不平。
處理:
(1).加強配料工作及煅燒操作;
(2).選用高質量窯襯,提高鑲砌質量,嚴格掌握窯襯使用周期,及時檢查磚厚,及時更換磨壞的窯襯;
(3).嚴格控制燒成帶附近輪帶與墊板的間隙; 間隙過大時要及時更換墊板或加墊調整,為防止和減少墊板間長期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密損;在輪帶與墊板間加潤滑劑;
(4).定期校正簡體中心線,調整托輪位置;
(5).必須做到紅窯必停;對變形過大的簡體及時修理或更換。
2.故障:托輪斷軸。
原因:
(1).簡體中心線不直,使托輪受力過大,超負荷;
(2).托輪軸材質不佳,有內部缺陷;強度不夠,耐疲勞差;
(3).軸頸過渡處應力集中。
處理:
(1).定期校正筒體中心線;
(2).對新軸進行內部探傷,檢查有無內部缺陷;
(3).選用合適的過渡半徑(圓角),提高表面光潔度。
3.故障:輪帶出現裂紋或斷裂。
原因:
(1).筒體中心線不直,輪帶受力過大、超負荷;
(2).托輪調整不正確,歪斜過大,造成輪帶局部過載;
(3).材質不佳,強度不夠,耐疲勞性能差;
(4).斷面復雜,不易鑄造,有氣孔、夾渣;
(5).結構不合理,散熱條件差,熱應力大。
處理:
(1).定期校正筒體中心線;
(2).正確調整托輪,使輪帶受力均勻;
(3).選用優質鋼鑄造;
(4).選用簡單斷面,提高鑄造質量;
(5).選用合理的結構。
4.故障:托輪表面出現裂紋,輪幅斷裂。
原因:
(1).同2(1);
(2).托輪凋整得不正確,歪斜過大;使托輪受力不均,局部過載;
(3).材質不佳,強度不夠,耐疲勞差;
(4).鑄造質量不良,有砂眼、夾渣;
(5).托輪與軸組裝后不同心;
(6).托輪組裝時,過盈量過大。
處理:
(1).同2(1);
(2).正確調整托輪;
(3).選用優質材料鑄造;
(4).提高鑄造質量;
(5).組裝后再次車削;
(6).選取合理的過盈量。
5.故障:窯體振動。
原因:
(1).簡體彎曲過大,托輪脫空;
(2).大小齒輪嚙合間隙不正確;
(3).筒體上大齒圈彈簧板和接口螺栓松動,斷落;
(4).傳動軸承軸瓦與軸頸的配合間隙過大或軸承座聯結螺栓松動;
(5).傳動小齒輪有臺肩;
(6).托輪歪斜過渡;
(7).地腳螺栓松動。
處理:
(1).正確調整托輪,矯正筒體;
(2).調整大小齒輪嚙合間隙;
(3).緊固聯結螺栓,重新鉚好已松動的鉚釘,停窯補砌耐火磚;
(4).調整軸瓦與軸頸的配合間隙,或緊固軸承座聯結螺栓;
(5).鑿平臺肩;(6).重新調整托輪;(7).緊固地腳螺栓。
6.故障:托輪軸瓦過熱。
原因:
(1).窯體中心線不直,使托輪受力過大,局部超負荷;
(2).托輪歪斜過大,軸承推力過大;
(3).軸承內冷卻水管不通或漏水;
(4).潤滑油變質或弄臟,潤滑裝置失靈;
處理:
(1).定期校正筒體中心線;
(2).調整托輪;
(3).檢修水管;
(4).清洗、檢修潤滑裝置及軸瓦,更換潤滑油。
7.故障:托輪軸瓦拉絲。
原因:
(1).軸瓦有硬痘或夾渣;
(2).潤滑油內掉進鐵屑、小塊熟料或其它硬雜物。
處理:
(1).更換軸瓦;
(2).清洗潤滑裝置及軸瓦,更換潤滑油。
8.
8.故障:電流增大。
原因:
(1).窯皮厚而長;
(2).窯內結圈;
(3).托輪調整不正確,形成“八字形”;
(4).托輪軸承潤滑、冷卻不良;
(5).簡體彎曲;
(6).電動機出故障。
處理:
(1).減少風、煤、料,處理窯皮;
(2).處理結圈;
(3).改調托輪,保持推力方向一致;
(4).檢修潤滑、冷卻裝置;
(5).將筒體凸部或懸臂部翹起處轉到上方,略停適當時間,依靠自重校正筒體;(6).檢修電動機。
9.故障:筒體開裂。
原因:
(1).窯體振動;
(2).紅窯燒損,窯簡體強度削弱;
(3).某檔托輪頂力太大;
(4).鋼板缺陷或接口焊縫質量差;
(5).鋼板薄;
(6).基礎沉陷不均,造成窯體彎曲;
(7).簡體表面超過400℃報警溫度,鋼板蠕變降低強度。
處理:
(1)見“5”;
(2).修復窯體,加固筒體;
(3).正確調整托輪,減輕負荷;
(4).用探傷儀檢查內部缺陷,對缺陷部位的周圍用鉚釘鉚住,以防擴展;
(5).選擇合適的鋼板厚度;
(6).調整托輪底座位置,保持窯體直線性;
(7).采取措施,降低窯簡體溫度。
10.故障:傳動齒輪接觸表面有凸肩。
原因:
(1).窯體竄動靈活性差;
(2).擋輪與輪帶間隙留得過小或過大。
處理:
(1).經常保持窯竄動的靈活性;
(2).鑿平臺肩,根據窯的規格,調整擋輪與輪帶間間隙。
11.故障:托輪軸承座潤滑油泄漏。
原因:
(1).油封安裝不當或磨損;
(2).油封壓蓋螺栓松動;
(3).油脂供應不足或過量。
處理:
(1).檢查裝備情況,更換新油封;
(2).擰緊螺栓;
(3).按要求加入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