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維恩研究了最大波長λmax與溫度T之間的關系,即λmaxT=2898µm"K,故可依火光顏色(即:光的波長)判斷其溫度。經驗顯示:暗紅色600℃、紅色900℃、橙黃色1100℃、黃色1300℃、淡黃1400℃、黃白1500℃、亮白(微黃)1600℃。
判斷底火的溫度、厚度和位置的方法通常有四種。
(l)采用眼觀耳聞方法進行判斷。其重點是通過窯面煙氣上升速度、煙氣和齜出火料顏色,窯內聲響進行。
①如底火正常從深淺看,煙色白而青,均勻上升輕快有力,而消失不快。窯面二助及中部有蠶吃桑葉之“沙沙”聲,伴有小球爆裂聲。從溫度看:邊部煙色青帶白而多,升騰快而有力,窯面中部起火正常,并伴有小球爆炸聲,全風煅燒時,邊部火苗呈紅色,齜火料或邊部高溫物料呈亮白不炫眼。
②又如底火過深、溫度過高的情況。底火過深:煙氣色白而濃,上升緩慢卷曲無邊,消失慢,在窯面回旋,窯內無料球爆裂聲。底火溫度過高;邊部煙色青而濃,但上升無力,窯面中部起火慢。全風煅燒時,邊部火苗炫眼或中部不時冒出藍色火苗。齜火料或邊部高溫物料呈亮白而炫眼。
③再如底火過淺、溫度過低的情況。底火過淺:煙色青而少,上升快,消失亦快,窯內物料有較多爆裂聲,似爆炒黃豆一般。底火溫度過低,邊部煙色淡而少,上升緩慢而輕飄無力;中部上火快。全風煅燒時,邊部火苗呈暗紅色,齜火料或邊部物料呈暗紅色。
(2)采用插釬探測法進行判斷。其重點是用一定尺寸的鋼釬(∮16~18mm)按一定方法、一定要求插到窯的硬底,停留2min拔出,通過插針時的感覺和觀察鋼釬燒紅段的顏色及長度區間的情況來判別。
①底火正常時:釬子的燒紅部色為紅白,其長約0.5~0.9m。底火深觀釬子的印跡lm左右。
②底火過深時;釬子插至2m以下才觸及硬底,插下去不費勁和插不到底,且只燒紅很短一段,其底火深度超過及1.5m。
③底火過淺時:釬子插入很淺(<1m=,就插不下去了,底火深度<0.6m。
④底火溫度:溫度過高的底火,釬子插入時,有發粘、發軟的感覺,燒紅段亮白而炫眼,并帶有粘物,甚至燒斷等。底火溫度太低:釬子插下去很松散,纖子也不紅。底火溫度正常:釬子有點發粘,又有“嘩嘩”聲。
(3)采用窯面火鉤探測法進行判斷。如底火溫度正常,火鉤拔出時,粘有亮白物料且易甩脫,若粘有亮白物料且難甩脫,則說明底火溫度較高;若無粘料現象,則說明底火層溫度過低。
火鉤判斷底火深淺,在料球表面用火鉤扒動,若手感料層疏松但不能滾動且有濕感,說明底火正常;若手感料層粘滯密實,料球難以隨火鉤撥拉滾動,說明底火過深;若手感料球干燥,火鉤扒拉時,每個料球滾動幅度大或拉動時料球層表面露火有小火星閃爍,說明底火層過淺。
(4)采用儀表(鼓風機電流表、風壓表、燒成帶熱電偶等)輔助觀察法。如羅茨風機電流表值增大,表明窯內阻力增大,熟料成品率下降(漏生多),通風惡化時,可出現下列五種情況:
①嚴重偏火;
②中間火深,窯面出現邊部上火極快,中部死氣沉沉。
③嚴重煉邊、結大圈、結瘤,這時邊部不起火,物料落窯速度小,二肋齜火嚴重,中部底火嚴重下移。
④喇叭口上部形成架窯,這時窯面不下落,整個窯面板結。
⑤底火過深:主要是卸料操作不當,卸料速度過快,一則物料在高溫帶停留時間過短,煅燒不足,底火層的疏松性差;二則底火深,濕料層必然加厚,濕料球緩慢干燥互相擠壓密實,必然增加料層阻力。
當電流值小于最佳控制范圍20A左右時或風壓值低于最佳控制范圍,說明窯內通風阻力減小,窯內有極不安全因素存在,根據生產實踐可以判斷有以下二種情況:
①底火極淺,通風過盛,窯面表現出火壓不住,明火嚴重,有垮邊現象。
②若窯面不下落,則窯內開始出現喇叭口的上部架窯和直筒部分的下部架窯,窯內脫節。
對于電流值或風壓值逐漸減少的現象,操作人員要引起注意,尤其是開始電流、風壓較大,繼而逐漸變小的波動現象,且窯面料層不下落,更應密切關注,此時窯內極有可能出現嚴重偏火或底火過深、煉邊、結圈(阻力大、電流值、風壓值高),一旦卸料操作不當,窯內出現架窯脫節而引起電流值下降。因為,一旦窯內出現脫節,使有效料層厚度減小,料層總阻力開始下降,鼓風機電流、風壓也就相應下降。
使用熱電偶則可直接或間接測到某處的煅燒溫度等。